Deprecated: mb_stripos(): Passing null to parameter #2 ($needle) of type string is deprecated in /var/www/html/uzcms/ceritaulama.com/incs/InnerPageRandTDK.php on line 2154
 bet365 出金 探寻当代价值与启示。本系列沙龙由白丽芳老师和王勇老师主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オンラ スロット 正文
    20 2023.04
【英语系一流本科专业暨课程建设】英语系举行本科生导师领读研讨沙龙
日期:2023.04.20 点击:

2022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围绕“一流本科专业暨本科课程”建设目标,英语系特别邀请Alberto Castelli(Alby)教授连续举办一系列导师领读研讨沙龙活动。本系列领读沙龙主要基于约翰•弥尔顿《失乐园》有关“知识欲望与人类救赎”这一主题内容展开,英语系师生一同研读人文经典,探寻当代价值与启示。本系列沙龙由白丽芳老师和王勇老师主持,英语系2020级、2021级部分同学、研究生及教师参加了整个领读研讨活动。

领读研讨活动伊始,Alby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失乐园》作为文学作品的属性特点。从英国内战历史背景出发,引出作者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宗教现实状况以及个人经历困境。回顾弥尔顿生平所遭遇的被捕、失明以及所经历的失败革命,呈现了其作为伟大诗人与革命文豪的恢弘人生境遇,提示其对恶魔之神满怀同情的个人与社会历史背景,描绘了其悲壮的政治情怀与人文关怀。对《失乐园》创作历程的探寻,大致可追溯至荷马与《圣经》故事,激发有关恶魔之神撒旦与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一样挑战神权却终而失败的思考,也会联想到苏格拉底(Socrates)被判处死的命运。同时,如俄狄浦斯(Oedipus)一样,《失乐园》里的亚当也有对其身份的不断寻找以及知识欲望(temptation of knowledge)的追寻探索,终有所获。弥尔顿自己则犹如诗人但丁一样,在《失乐园》中描绘勾勒了自己理想的宇宙秩序。

作为享誉西方文坛的伟大史诗,《失乐园》最初共10卷,后改变为12卷,每卷长达一千多行,具有鲜明独特的英语语言风格与文体特征。总体上,《失乐园》以英语书写,却采用了拉丁语的表达结构,借用史诗的结构呈现悲剧主题,构成典型的悲剧史诗(tragic epic)。史诗以《创世纪》为故事原型,以弥尔顿自己作为叙述者推进深入思索,导向故事的主角撒旦,对神义论(Theodicy)进行追问,犹如正义女神狄刻(Dike)般不断质问上帝“为何有恶魔存在?”“我们又因何而备受痛苦?”置身《失乐园》,弥尔顿表达了有罪的亚当远胜过无罪的亚当,既有对夏娃试图独立于亚当而寻找自我身份过程的思考,也有对信仰与上帝是否异同的拷问。一方面,夏娃的激情与亚当的理性以及偷食禁果的勇气与恶魔撒旦的理性诱惑有关,实际上也蕴含了亚当对夏娃的深沉挚爱。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似乎成为人类“堕落”的开始,而撒旦以“邪恶与逃离”的理性劝诱,在《失乐园》中既彰显了人类自身的雄心与傲慢,也影射了人类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a quest for knowledge)。在这个意义上,对身处21世纪知识爆炸时代的我们而言,智慧之树(tree of knowledge)到底有何象征意义?重读《失乐园》,看到的不仅是弥尔顿对“人类追求知识而受诱惑堕落”之伟大的肯定,还有对恶魔之神挑战传统与权威之勇气的鼓励。反观当下我们所处的知识时代,《失乐园》中的“智慧之树”很大程度上象征了“人类的限度”,我们人类生存中无所不在的限度。尽管成功需要不断地突破各种限度,但同时也必须正视逾越限度而可能面临的代价,对于未知的追寻与探索应该有一定的限度,而科技进步与革新当然更需要思考其可能的限度。

《失乐园》彰显了爱情、知识、人性的复杂性。亚当和夏娃的爱情交织着权力与抗争、和谐与分裂;知识之树虽令人垂涎却是人类不得触碰的禁区,知识树上的苹果带给人类自我意识,也播下了冲突的种子;完美的背后滋生着不安,理性背后涌动着激情;人类渴望挣脱牵绊,又担忧丧失安全;明明是内心怯懦、躲避责任,却以爱情、诱惑、自由为借口,为自身寻求辩护……

《失乐园》开启了人类的自我探寻之路,Alby老师的《失乐园》系列领读沙龙也开启了大家的经典阅读之路。1658至1663年间,双目失明、体弱多病的弥尔顿凭借内心的光亮,以口述的方式完成了《失乐园》的创作,探寻人类关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当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渗透至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人类更应该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