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下午,在社科楼C318室,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泽权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智能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差距实证考察——以学术外译文本对比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婕教授主持,研究生和部分教师聆听了本次讲座。
刘泽权教授首先引入了人工智能的概念,特别提到了自OpenAI和ChatGPT问世以来,智能翻译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智能翻译正成为当今社会炙手可热的话题,如何衡量智能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差距,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议题。
讲座从研究问题、文献回顾、语料与研究设计、对比分析、讨论等多个方面展开。刘教授系统梳理了当前智能翻译的研究现状,并基于实证研究探讨了学术外译中的智能翻译表现。他详细分析了考古学文本的英译,利用Coh-Metrix、WordSmith、BLEU和TER等量化工具,结合词汇、句子、语篇等翻译重难点,构建了一个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译文质量评价框架。通过对ChatGPT、Gemini、Google翻译、DeepL、有道翻译和文心一言六个智能翻译工具的对比分析,刘教授揭示了这些工具在词汇丰富性、衔接性、叙事性和可读性等维度与人工翻译的显著差异。
在对比分析环节,刘泽权教授展示了智能翻译工具与人工翻译在328个翻译重难点上的差异,指出智能工具的平均准确率为17.49%。他强调,虽然智能翻译在速度上具有优势,但在人文学术类复杂文本,特别是涉及文化价值和复杂逻辑的文本翻译方面,智能翻译的表现与人工翻译仍有较大差距,亟需针对性训练和深度学习。
在结语中,刘泽权教授指出,尽管像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展现出接近人类智能的特征,但要真正实现智能翻译工具在文学、典籍和人文学术等富含文化特征的复杂文本中的应用,还需要大量的语料训练和专项输入。未来,只有当人工译者具备匹配翻译任务的能力和标准时,智能翻译工具才能真正发挥其“赋能”作用,帮助人工译者高效提升复杂文本的翻译质量。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讨论深入,刘泽权教授的幽默风趣与专业见解让在座师生受益匪浅。讲座不仅加深了大家对智能翻译与人工翻译的深刻思考,也为未来的翻译研究指明了方向。
讲座最后,白丽芳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总结,认为刘教授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学术风格多彩而富有生命力,颇具独到见解和前瞻性。同时,杨婕副院长也对刘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诚挚感谢。(图/文:22级英语语言文学-胡妤;审核: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