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察哈尔学会文化与和平委员会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武波教授应学院邀请,在社科楼C312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翻译中国—内容、原则及方法”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婕主持。
武波教授以古老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破题,引经据典,通过《周易》和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大数据向同学们阐明了:想要翻译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就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内涵,只有中华传统文化才是最宝贵的战略内涵。武教授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亦有三位一体说:道统(世界观)和合(方法论)和礼教(可持续)。以往,我们过多强调中国的方法论,相对忽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传统礼教,这应该加以纠正。
当一个中国文化传播者透彻了解了中国文化真谛,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准确传译的问题。武波教授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拿一个鸡蛋作比喻:第一,蛋黄代表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中国的文化经典,这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部分,包括中国人的世界观。《大学》中有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里面有三达德五达道(知、仁、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些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浓缩。第二,蛋清代表向世界说明中国所涉及的翻译理论与传播思想。武波教授强调的翻译及传播理论是:迻文译化“迻文”指翻译语言文字,“译化”指传播教化。第三,蛋壳代表向世界说明中国所应采用的翻译技巧与手段,例如直译与意译、 增译与省译、归化与异化等等。总之,蛋黄、蛋清和蛋壳这三个同心圆,代表了向世界说明中国所要处理好的三个大问题,即“道”、“法”、“术”三者如何统筹兼顾,并整体协调地展示给全世界。
最后,杨婕副院长对武波教授的讲座表示感谢,并就讲座内容做了简单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文化是在五千年的河流中没有断流的文化。所以我们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人才,最首要的就是理解中国文化,不能空喊“走出去”的口号,而是要寻找方法,即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图/文:21级日语笔郝怡然;审核:许环明)